近日,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美女做爱 冯建灿/谭彬教授团队题为“A gap-free genome of pillar peach (Prunus persica L.)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of branch angle and double flower traits”的研究论文。该研究完成了柱型桃gap-free高质量基因组的de novo组装,并结合比较基因组、杂交群体和自然群体重测序及转录组测序,解析了桃分枝角度和单重/瓣花等性状形成机制,为桃树型研究和桃花观赏品质提升和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

图1 基于‘照手红’桃基因组挖掘分枝角度和单/重瓣花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
图2 基于转录组对‘照手红’桃基因结构纠正
分枝角度是影响树型发育的关键因素,与7个普通型桃基因组相比,‘照手红’基因组中发现9100个共有的结构变异,设计3523个基因。利用2个柱型桃和2个普通型桃转录组分析共发现25个基因在普通型桃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柱形桃。进一步对这25个基因进行功能注释,鉴定到与分枝角度性状紧密相关的基因PpTAC1,发现‘照手红’中PpTAC1存在长片段插入导致基因功能丧失,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他10种柱型桃中PpTAC1编码区均存在插入或缺失变异,导致其功能丧失(图1b, c)。以上结果表明PpTAC1基因功能丧失是导致桃分枝角度变小的关键原因。
图2 基于转录组对‘照手红’桃基因结构纠正
重瓣花观赏价值高,为探究桃花单/重瓣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,利用自然群体GWAS发现单重瓣花性状定位于1号染色体,结合比较基因组发现重瓣花‘照手红’中miR172d存在长片段插入,以插入片段设计分子标记,发现32个重瓣花资源中27个符合,5个材料(‘No.18’, ‘HongChuizhi’, ‘1-1-4’, ‘1-2-7’ and ‘Huayulu’)不符合。
为进一步探究哪些基因可能影响单/重瓣花形成,我们前期构建的‘No.18’(重瓣花)和‘大久保’(单瓣花)杂交群体,杂交群体表现为单瓣花和重瓣花1:1分离,利用BSA测序发现此位点定位于6号染色体,结合‘No.18’和‘大久保’的重测序数据,发现了另一个关键基因PpAP2在‘No.18’中存在994bp杂合缺失,推测其可能是控制单/重瓣花形成。利用分子标记分析发现杂交子代中所有单瓣花均表现为PpAP2纯合,而重瓣花均表现为994bp杂合缺失。所以将PpAP2列为控制单/重瓣花形成的另一个关键基因。

图3 ‘No.18’和‘大久保’杂交群体分子标记检测
但利用这个994bp缺失对4种自然资源检测时,仍发现一个‘花玉露’(重瓣花)资源没有994bp缺失。所以我们对PpAP2和miR172d进行克隆,发现PpAP2存在一个SNP变异,此变异恰好位于miR172d的识别靶位点上,所以我们推测,‘花玉露’中这个变异可能导致miR172d的靶定作用消失。利用烟草共转化明确miR172d可降解PpAP2(G1346),但无法降解PpAP2(T1346)(图1g)。至此,我们发现miR172d和PpAp2共同决定桃单/重瓣花性状的形成。当miR172d和PpAp2均正常时,miR172d可靶向降解PpAP2,形成单瓣花。当miR172d或其在PpAP2上的结合位点出现变异,导致miR172d无法降解PpAP2,而形成重瓣花(图1d-h)。该研究由美女做爱 完成,冯建灿教授和谭彬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,青年教师张海朋博士、连晓东博士、博士生高帆和硕士生宋聪豪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,郑先波教授、叶霞教授和李继东教授也参与此项研究。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(32102329)、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(HARS-22-09-G1)和美女做爱 高层次人才(30501339)等项目的资助。
原文链接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10.1111/pbi.14480